党建工作像一条河流,最怕的不是湍急,而是停滞。为什么有些支部的活动总让人提不起劲?念文件、抄笔记、拍照片——这样的"老三样"还能拴住党员的心吗?
创新不是标新立异,而是让红色基因真正流动起来。不妨试试把党课搬到田间地头,让老支书指着玉米讲"扎根精神",比起会议室里干巴巴的PPT,哪个更能烙进心里?在烈士陵园开组织生活会时,那些斑驳的墓碑就是最生动的教材,沉默的石头反而比万字报告更有说服力。
主题党日何必总盯着会议室?带着党员去老旧小区当一天"临时物业",汗流浃背时才会懂什么叫"鱼水情深"。红色剧本杀让年轻人扮演地下党员,在烧脑推理中体会抉择之痛,难道不比硬背党史年代更入脑?
线上阵地更要玩出花样。短视频大赛里,老党员用方言讲"半条被子"的故事,点赞量就是最真实的考核指标。开发"党建知识闯关"小程序,积分榜前二十名自动成为"学习标兵",竞争带来的热情,可比被动签到强十倍。
关键要让党员从"观众"变成"主角"。把年度优秀党员的事迹排成情景剧,让本人演自己,台下人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。设立"金点子"奖,谁策划的活动参与度高,谁就获得下次外出学习的名额——这样的激励,是不是比单纯发证书更让人心动?
创新不是目的,走心才是根本。当活动结束后还有人自发讨论,当年轻党员主动追问"下次什么时候",这样的党建才算真正活起来。河流奔腾向前,才能滋养两岸。